摘要
本文以2018年以来中美多轮关税加征为研究对象,通过贸易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其动因,并采用GTAP模型量化评估关税对两国宏观经济、产业布局及全球价值链的影响。研究发现,关税措施在短期内实现了部分政治目标,但长期加剧了双边贸易转移效应与福利损失。中国通过产业链升级与多元化出口市场部分抵消了关税冲击,而美国则面临消费者成本上升与通胀压力。本文建议通过WTO改革与双边协商重构贸易规则。
1. 引言
- 背景:2018年特朗普政府依据”301调查”对中国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%关税,引发中美贸易战。至2023年,双方平均关税税率分别升至19.3%(美对中)和21.1%(中对美)(PIIE, 2023)。
- 研究问题:关税措施是否实现其宣称目标?对两国经济与全球贸易体系产生何种结构性影响?
- 研究方法:文献分析、GTAP模拟、贸易数据回归分析。
2.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
-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:幼稚产业保护论(Hamilton, 1791)、战略贸易政策(Brander & Spencer, 1985)
- 政治经济学视角:Grossman-Helpman模型(1994)揭示利益集团对关税政策的影响
- 争议点:现有研究对关税福利效应的测算存在分歧(如Amiti et al., 2019发现美国消费者承担96%关税成本)
3. 中美关税政策演进
- 阶段划分:
- 第一阶段(2018-2019):针对机械、电子等高科技产品
- 第二阶段(2020-2021):扩展至消费品如家具、纺织品
- 第三阶段(2022至今):涉及新能源与半导体产业链
- 关键特征:
- 美国:关税清单与”中国制造2025″高度重合(USTR, 2018)
- 中国:差异化反击(大豆等农产品目标特朗普票仓)
4. 经济效应分析
4.1 宏观影响
- 贸易流量:2022年中国对美出口较2018年增长12%,但份额从21%降至16%(UN Comtrade)
- 福利损失:
- 美国:GDP累计损失0.5%(Petri & Banga, 2022)
- 中国:出口部门就业减少约200万人(CEPR, 2021)
4.2 产业层面
- 美国:
- 受益产业:初级金属(+9%产出)、木材加工(+5%)
- 受损产业:电子设备(-15%利润率)
- 中国:
- 被迫加速”双循环”战略,对东盟出口增长34%(2022)
4.3 全球价值链重构
- 越南、墨西哥成为”贸易转移”最大受益者(Bown, 2023)
- 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出现”近岸外包”趋势
5. 政治动因与战略博弈
美国国内因素:
- 制造业回流诉求(关键摇摆州选票压力)
- 对华技术遏制的”小院高墙”策略
- 中国应对逻辑:
- 非对称反制(限制稀土出口等)
- RCEP等多边框架对冲风险
6. 结论与政策启示
- 主要结论:
- 关税未能根本改变中美贸易失衡(2023年逆差仍达3820亿美元)
- 催生效率损失更高的全球生产网络
- 政策建议:
- 建立”负面清单”式关税豁免机制
- 重启中美BIT谈判以替代关税战
- 研究局限:未充分量化技术脱钩的长期成本
参考文献
[1] Amiti M, et al. (2019). “The Impact of the 2018 Tariffs on Prices and Welfare”. JEP 33(4).
[2] Bown C.P. (2023). US-China Trade War Tariffs: An Update. PIIE Working Paper.
[3]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(2022). 《中美经贸摩擦评估报告》.
扩展建议
- 可增加计量模型(如双重差分法)验证关税对特定行业的影响
- 加入企业微观数据(如A股上市公司出口韧性分析)
- 比较历史案例(如1980年代美日贸易战)
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本文链接 智研AI学术:https://www.azbai.com.cn/?p=2556